【心想事成的秘密】吸引力法則的原理與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心想事成的秘密

這幾天閱讀「複利效應」這本書,其中一段話讓我深有共鳴:

「你只能看見、體驗、得到你追尋的東西。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當然就無法得到。本質上來說,人類是主動追尋目標的生物,大腦總是試圖把外在世界和我們的內心世界想像與期望的東西連結起來,所以當你指示大腦追尋你想要的東西時,你會開始看到它們。其實,你渴望的東西可能一直都在你身邊,但你的心和眼睛並未張開,沒有『看見』。」

一語道破了心想事成的秘密。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Youtuber 劉芒有一部破百萬瀏覽量的影片「成功率100%最強拜月老之術!」在教人怎麼成功許願,找到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的另外一半。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步驟是:把你理想對象的條件鉅細靡遺的全列出來,越具體越好。

複利效應的作者戴倫・哈迪 (Darren Hardy) 將他理想對象的伴侶寫在一本本子上,正反面 40 頁具體描繪了理想對象的個性、人品、主要特質、人生觀、家庭、文化背景、體態甚至是頭髮的細節。結果,戴倫的太太喬芝雅完全和戴倫所描繪出來的條件一模一樣,簡直難以置信到毛骨悚然。

對這個巧合不意外。婚後的某天,我老公意外找到了當初他列下的理想伴侶的條件清單,清單上開出來的條件,居然也和我完全符合到毛骨悚然 😉

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就是具體的「想」。一旦清楚自己目標的具體條件,你才能有意識地抓住已經存在的機會,有意識地看到它的達成。

不注意盲視:從科學的角度看吸引力法則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身體上的數十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每天被外界持續轟炸,為了避免資訊超載,我們會主動忽略 99.9% 的資訊,只去看、聽、感受我們心智索聚焦的資訊。

而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在「想」某個東西的時候,好像你真的把它神奇的吸引到你的生活中了。其他它早已在那裡,只是你現在才看到它,才把它「神奇的吸引到」你的生活中。

認知心理學有個經典的例子。認知心理學先驅奈瑟(Ulric Neisser)有個經典的實驗,他們準備了段不到一分鐘的影片,要求實驗志願者一邊觀看短片,一邊在心中默數白衣球員傳球的次數。

數數看,這個影片中白衣球員傳球傳了幾次呢?

當你在觀賞影片的時候,是否有注意到什麼不尋常的事?比如說有一隻大猩猩走到場中央,做出大猩猩的搥胸動作後再走出鏡頭,全程歷時九秒鐘。隨著這個實驗廣為人知,之後還有背景顏色全然轉變的變化版本。

不論是哪個版本,一再證明了大部分的人會專心地把精神聚焦在他有意識想看到的東西上,看不到其他正在發生的事。這就是認知心理學所提的「不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

當你在考慮入手一部新車時,不知怎麼,你會發現到路上好像到處看得到這台車;青春期有暗戀對象時,不知怎的,身邊的任何文字似乎都可以和暗戀對象的名字關聯在一起;或者當你在閱讀某部電影的影評時,當你發現了某個彩蛋,回頭去看電影才會發現該彩蛋的存在。

想像生活是一個 3D 寫實版的「威力在哪裡」,所有的細節一切都在。
當有意識尋找某樣東西時,該資訊才會顯現出來。

顯化法則:從靈性的角度看吸引力法則

身心靈界有個核心的觀念:「顯化法則」、「和宇宙下訂單」。

顯化法則講的是:一切萬物所有無限可能性早已存在,我們每個人就像廣播電台的收音機一樣,只要調整自己的頻率(也就是自己的信念和注意力)到正確的頻道,你所想要的可能性就會出現。

類似的概念,「和宇宙下訂單」說穿了也是目標設定的另一種說法。市面上有很多個人成長、執行力、成功學的書籍,千篇一律地提到目標設定的重要性。要先設定下了目標,才有機會去達成。

小結

心想事成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一點都不神秘。
你渴望的東西可能一直都在你身邊,只是你還沒有『看見』。

此刻的你,有什麼想實現的願望呢?

▍探索更多 ▍

更多心想事成的小撇步:吸引力法則
推薦書單:複利效應 https://reurl.cc/XeNo97

【心想事成的秘密】吸引力法則的原理與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有 “ 2 則留言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